【序言】2025年3月4日晚,普利兹克建筑奖花落中国成都建筑师刘家琨,这一殊荣不仅是对他设计成就的肯定,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建筑的人文温度。
图片来源见水印
在刘家琨众多作品中,胡慧姗纪念馆尤为动人——这座为汶川地震中逝去的普通女孩而建的纪念馆,铭记了整个民族在哀悼中的集体记忆,也彰显着每一个生命的珍贵价值。
胡慧姗纪念馆(外观、内部及建筑设计手稿)
这座建筑让生者触摸到逝者生命的痕迹,也让我们思考:如何用设计在生死之间架起一座温柔的桥梁?
刘家琨在消隐中构建永恒,而福寿园则以多元的笔触在生死之境书写温暖的诗行。从禅意山水到科技交互,每一处设计都是对“生命新文化”的深情注解。我们在大地与时空之间,编织生命的经纬。
#01生命终章的温暖与尊严建筑篇
在生命故事的终章里,建筑可以是凝固的泪水,也能成为传递温情的掌心。殡葬设施中的建筑包括:接待空间、追思空间、人文空间、纪念空间——承载着人们对逝者的告别、缅怀与追思。
这些空间的设计,如何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抚慰生者的心灵?今天,我们从功能与情感的双重视角,触摸那些藏在匠心巧思间的温暖和尊严。
接待空间设计效果图(设计:艺瓦建筑设计事务所)
【上海福寿园服务中心:时间的流动与永恒】上海福寿园的接待办公楼,于2024年重新装修完成。不仅是手续窗口化的“事务性空间”,更是一处承载情感、以温暖怀抱悲伤的人文场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圆形接待大厅,顶部设有巨大的圆形开口,让自然光倾泻而下,赋予空间变化的光影效果,同时象征时间的流动与永恒。
上海福寿园服务中心实景(设计:艺瓦建筑设计事务所)
【上海福寿园塔楼室内设计:让纪念与空间共生】作为福寿园全新打造的人生纪念馆,通过空间属性的重新定位,植入「时间-情感」轴线架构:入口以高耸的挑空空间进行隐喻,加重仪式形态,完成兼具历史纵深与客群黏性的“生命碑谷”。
设计效果图(设计:艺瓦建筑设计事务所)↓↓↓
【常州福寿礼仪服务中心:用光影谱写生命诗篇】常州福寿礼仪服务中心于2024年建成。总建筑面积3500平米。是一座利用光影在严肃中藏满温柔的殡仪服务场所。精心运用了空间的序列、流动与感知手法,以打造出一个充满庄重感的氛围,让每一位进入空间的人都能感受到一场漫长而深情的告别。
另外,采用虚拟现实(VR)与全息投影、沉浸式体验等方式,通过自然与科技的结合,唤起参观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增强追思空间的情感共鸣。
常州栖凤山福寿园纪念堂实景(设计:艺瓦建设设计事务所)
#02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生命诗篇墓园篇
福寿园始终坚守设计的温度这一核心理念,力求让每一寸空间都充满对生命的敬重与关爱。融入 3Ji理念,即把墓碑记号做美,让逝者安息之处更具艺术美感;将生命记载做厚,详实记录逝者生平,丰富生命印记;把纪念意义做长,通过多元形式,让缅怀追思之情绵延不绝。通过这些举措,为逝者打造安宁之所,为生者构筑慰藉与缅怀的温暖空间。
【青浦统战文化广场:不灭的红色丰碑】设计元素提取解构习总书记在建党 100 周年的会议中强调的“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将这一表达方式以及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时代精神,贯彻在景观设计的场地、装置和细节中,画出统战的最大同心圆。
青浦统战文化广场设计图(设计:天泉佳境设计机构)
设计采用织景为情的手法将聚合广场(同心圆广场)、时光回廊、统战纪念雕塑、和平之丘、同舟之声等景观节点巧妙串联,不仅强化了场地的精神属性,更让统战“聚合”精神在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景观与文化的深度建构融合,让人们在漫步间,便能深刻感受到统战文化的力量与温度。
青浦统战文化广场(设计:天泉佳境设计机构)
【常州栖凤山福寿园·归憶园:唯美的生命公园】栖凤山·归憶园作为生命公园理念的践行者,在全球设计的舞台上崭露头角,荣获了2022年全球设计大奖之一的柏林设计奖(Berlin Design Awards)银奖,以殡葬设计跻身全球视野,为生态节地的墓园建设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归憶园坐落于常州栖凤山国际人文陵园的北侧靠山处。设计灵感源于传统文化中“化茧成蝶”的美好寓意,意为“生命的归隐自然”,并通过地势改造、节点布局等设计手法营造一幅“归似梦处,憶自画来”的唯美画卷。
【上海福寿园·慧心谷:数智的生命空间】2022年,慧心谷项目在上海福寿园内落地,数字科技与人文生态的互融,形成了全新的生命空间和纪念载体。于同年获得美国IDA设计大奖。
通过水岸智慧屏幕,我们将祭扫空间从狭小的墓碑或室内场所转移到舒适、宽敞的智能化场景,更以智慧屏幕营造四季流转、山水归程、明月小楼等不同意境,给亲属带来“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追思体验。
慧心谷实景(设计:天泉佳境设计机构)
同时,慧心谷更设置了专属的数字空间服务体系——“云上天境”。它能够存储声音图像、记忆场景、人生故事、数字资产、社交关系等,最终通过相貌、声音以及思维的复刻,让逝者的数字生命永存在这个空间里。
【河南福寿园·藏山苑:栖居的诗画宋韵】藏山苑项目位于河南福寿园,河南开封作为北宋都城而闻名于世,项目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宋代名画中的场景空间,以“白墙为纸,光影为墨,写意山水,以画造园”的设计手法,将二维与三维形成了动态的关联,人行走其中,感受如同品画一般千变万化。打造一处立体的宋代画卷式的人生后花园,人们可在此感悟生命、疗愈生命。
藏山苑实景(设计:天泉佳境设计机构)
园区内的景观壁葬别具一格,其设计蓝本源自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传世佳作《千里江山图》。运用彩铜工艺与线雕技法,生动演绎出画中山色风光。各元素相互交织,共同构筑出引人入胜的艺术空间,将墓碑记号升华为精美的艺术呈现。
藏山苑景观壁葬实景(设计:天泉佳境设计机构)
【END】倘若死亡是黑夜,设计便是提灯的人。刘家琨的普奖之光,映照出中国设计的人文觉醒。而福寿园以建筑为舟、墓园为桨,载着人间思念驶向星海。在这里,每一处木石都刻着体温,每一片山水都藏着心跳——因为最好的纪念,是让生命在文明中永生。
当我们站在碳基与硅基生命的交汇点,或许会发现,生命的形态早已超越了肉体的局限。碳基的我们,用情感与记忆编织文明的脉络;而硅基的智能,则以数据与算法延续人类的思考。
死亡不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启程。无论是木石的温度,还是代码的流转,生命的痕迹终将在时间的长河中永恒闪耀。让我们以设计为桥,跨越生死的边界,在碳基与硅基的交响中,书写属于未来的不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