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动态

传统墓祭,无拘于期之先后

2020-04-06 20:28:50 上海滨海古园 750

 慎终追远的传统由来已久,早在先秦就已形成,祭祀场所因各人身份差异有所限定。上古礼制要求:贵族和士族祭于宗庙,庶人祭于寝。后庶民因居住条件有限,逐渐祭于墓前,祀墓活动渐多。礼制对庙祭、寝祭的程序仪式都有规定,却不涉及墓祭,所以庶民的祀墓如何运作,一直处在各行其是的自发状态。

 后经过长期的传承与演绎,墓祭逐渐被政府和民间以各种形式予以认同,宋代大儒朱熹特意为之修订编制了一套礼仪流程。民间墓祭文化不断创新繁荣,逐渐出现分布广泛、形式多样的祭扫大观。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明清、民国时期,祭扫的时间可以是元旦、上元、仲春、三月三、四月初八、端午、六月、八月、重阳……一年十二个月,从元旦到除夕,都可以祭墓。某些地方文献中可见“拜扫无分于垄之久远,无问于家之贫富,无拘于期之先后,必尽祭而后已”这样通脱开明的论述。可见,传统墓祭并不拘泥某些特定节日。

 

围绕祭扫本质,祭扫形式因时而易

 总体而言,农耕文明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包括祭扫行为)都与农耕生活相关。清明踏青祭祖的习俗也因农耕传统而来,遵从形式上除了要求“不失其时”,其余可因时、因地制宜,且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逐渐演化。览古思今,在新中国城市建设初期,人口流动率低,市民沿袭旧俗集中于清明祭扫,于己方便易行,于公墓承载能力尚可覆盖。

之后,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发展,人口流动普遍,科技发展不断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祭祀的时间、形式随之发生变化成为趋势。而城市人口剧增,市民集中于清明冬至祭扫,造成道路堵塞,公墓拥挤,祭扫流于形式,城市管理压力较大。在此背景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分散高峰期祭扫人流,提升祭扫品质势在必行。

 为解决祭扫难的问题,2013年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首次推出错时祭扫理念,发起和倡导所属公墓通过理论引导、推出惠民、便民措施、举办联动活动,长年持续引导市民选择错时祭扫。错时祭扫的时间可以是六大传统民俗节日(上元/清明/端午/中元/祈圆/冬至),也可以是逝者的冥诞、周年、纪念日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继传统祭祀民俗,开错时祭扫新风

 这一倡导并非对传统习俗的随意更改,而正是基于传统作出的合理演绎,且紧扣祭扫的核心内涵。从前文所述可见,祭扫文化的形式在不断演化,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内核从未更改,始终为的是表达对生命本源的感恩与尊重。心胜于形,殡葬中心向市民倡导错时祭扫,通过错峰调整祭扫时间,改善祭扫体验,引导客户更多地关注祭扫文化和文化传承。

 在时间的建议上,也以充足的史料依据和节日内涵、形式作为支撑。“六大民俗节日错时祭扫”倡导的着力点在春季上元、夏季端午、秋季中元和冬季祈圆,这对应的是传统儒家祭祀文化中的四祭,即“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此言不失其时,以奉祀先祖也。”

 此外,诞辰祭、周年祭同样有例可循。我国一直有为名人、圣人、伟人举行诞辰祭、周年祭的传统,在此无需赘述。民间百姓也有“做冥诞”、“做忌日”的习俗。如某些少数民族地区每逢死者出生或去世的纪念日会准备牲礼敬祀。《礼记·祭义》中有“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的记载,要求在长辈周年忌日素服哀悼。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郑氏家仪》,在《家礼》的基础上增加了与忌日之祭意义相同的生日之祭。随着现代家庭结构呈小型化趋势,在大众化的祭祀节日之外,选择这些对逝者和家属有着特殊含义的时间来祭扫,更走心,也更能贴切地表达对逝者的感情。基于此认知,选择纪念日,或者任意其他经家庭成员达成共识的日子祭扫,都是错时祭扫的可行之选。


多元错时祭扫,共守疫期清明情

 今年清明,“错时”之需更超越往年。受疫情影响,清明祭扫受到较大影响,“错时”不可避免,由此推动了错时祭扫形式的再度演化。为满足市民的祭扫需求,守护清明的思亲之情,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在上级领导指导下,在所属公墓推出惠民措施,通过举办集体公祭、提供网络祭扫、代客祭扫服务、引导居家祭扫等措施来满足市民祭扫需求,传递民政关怀。以上各种祭扫形式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错时祭扫体系。


错时祭扫人文宣传片:《你在我身边》

一年365天,

每天24小时,

每个日子似乎有着一样的长度,

一样的格式。

但经历让日子有了深浅各异的色彩。

出生、离别、初遇、大婚、劫后重生……

每个特殊的日子里,想念顺利成章。

一束鲜花,一段回忆,

已经离去的亲人,似乎又回到你我身边……

 祭扫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和礼数,是中国传承千百年的民风习俗。祭扫为的是“树高百尺不忘根”,为的是“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为的是表达的对生命本源的珍爱。只要有心,追思故人,不必在乎祭扫的时间;只要有爱,传递思念,不必在乎祭扫的空间。紧扣住祭扫的本义,古人可以“不失其时”、“无拘于期之先后”,我们今人亦可“自择其时,从心而祭”!


 传统民俗中有很多祭祀的吉日可供市民“自择”,包括大家熟悉的上元节、端午节、中元节等。这些节日历史渊源深厚、形式丰富生动,且主题都离不开对先人的怀念,对当下生活的祈愿,民间多有在节日当天缅怀思亲的仪式。在此,特别推出由名家创作的“错时祭扫”系列漫画,依托节日习俗,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漫画形式,介绍家祭文化传统,讲述平民百姓的家事,普及“错时祭扫”理念,为市民选择“错时祭”、“居家祭”提供时间参考和礼仪借鉴。


民俗节日漫画赏析

上元节 |寓意 :感恩

 上元节即元宵节,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是传统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除旧迎新,预祝丰年节日气氛的高潮。在上元节的文化里面,不但有张灯观灯的热烈气氛,还有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凝聚人心的力量元素。在这一天里,家人一起吃汤圆,共同出行,怀念亲人,祈盼来年祛病延年,家人平安。


 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也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以前每年的这个时候,爷爷都会给兵兵做一盏兔子灯。晚上祖孙俩提着灯,一起去城隍庙看元宵灯会。

 全家团聚,晚餐丰盛,其乐融融。大家一起吃汤圆,每次还都会有鱼,“年年有余”,爸爸说这是祈盼新年实现更多美好的愿望。

 现在,上元节兵兵一家还是像以前一样吃团圆饭,一样少不了汤圆和鱼。爷爷已经不在了,但还会在饭桌上为爷爷留个座位,摆一碗元宵,就好像爷爷还在身边。 兵兵留着爷爷做的兔子灯,每次看到兔子灯,就会想起爷爷的亲切笑容。

 

端午节 | 寓意:平安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午”、“端五”、“重午”、“端阳”、“五月节”、“诗人节”、“龙船节”、“粽包节”等,是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据《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仲夏端五。又由于农历以地支纪月,正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端午。 


节日故事

端午节快到了,兵兵最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河边看划龙舟比赛,看着热闹的比赛场面,真是激动人心。

 每年这个时节妈妈还会包粽子。妈妈告诉他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兵兵最喜欢吃粽子了,今年他自己动手学会了包粽子。

 兵兵还帮妈妈一起在门上挂艾草菖蒲,妈妈还为全家人缝制了香囊香包,民间有谚语“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佩戴香囊香包为可祛邪禳毒,保持身体健康。

 爸爸会和兵兵说起家训,家庭祖祖辈辈都诚实守信,勤奋刻苦,存好心、做好事,爸爸说家风与家训应一直传承下去。

 

中元节 | 寓意:缅怀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传统文化节日,有放河灯的习俗。

 七月十五日是道教中地官的生日,地官即中元二品七气地官赦罪清虚帝君,其职责是主管赦罪。七月十五日中元日这天,地官下降,定人间善恶,并根据人们平时的种种表现,赦罪免刑,民间通常要在地官诞辰日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节日故事

 中元节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叫上姑姑一家来家里吃饭,俗称“吃七月半”。

 爸爸告诉兵兵,中元节是道教的节日,源于佛教中的目连救母的故事,原意是报父母恩情。

 吃完饭后,家人用新上市的瓜果蔬菜为祭品,供奉祖先,让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

 兵兵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荷花灯,用纸和木料做成的莲花灯,精致美观,做完后一家人会来到河边放灯,爸爸说这也意味着把生活中的不顺放走。



祈圆节| 寓意:祈福

 农历十月初十的祈圆节,其实是传统民间祭奠节日。节日将农历十月初一的“十月节”(或称“十月朔”、“十月朝”、“寒衣节”)与十月十五下元节作了传统与新时代精神的融合。十月初十象征着祈求十全十美,圆融完满。伴随着寒冬而来的,是我们对亲人的怀念,对亲人入土为安的惦念,和对来年幸福安康,家庭幸福美满、家人团圆的祈愿。

节日故事

十月初十,时值深秋,寒冬将至。每年这个时候,爸爸妈妈都要叫上兵兵,给家里的长辈们打电话,叮嘱要添衣保暖。

 妈妈带着兵兵去看望外婆,送上新衣服,外婆虽然说不要再买了,但脸上笑容洋溢。 一家人还会想起过世的长辈,现在已经能在网上祭扫了,轻点鼠标就可以在网上为亲人献花敬香。爸爸妈妈带着兵兵重温家训。

 妈妈请出了奶奶的“遗照”进行供奉,这一切让兵兵觉得这是一个重要的、值得纪念的日子。

在疫情防控取得关键成果的当下,我们当继续秉承“不聚集”之理念,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下篇预告——疫情下的倡议“安全有序、人文清明”。


点“阅读原文”参与投票

通过对“清明话祭礼”系列推文的阅读,在对错时祭、居家祭有了相关了解后,您会选择哪些时间节点进行祭扫?

1、继续选择清明、冬至高峰期

2、清明、冬至以外的其他民俗节日(如上元/端午/中元/祈圆节等)

3、逝者的冥诞、忌日或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日

4、居家祭扫

5、随机选择,哪天有空哪天去

6、希望有关部门采取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错时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