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动态

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2020清明话“祭礼”

2020-04-03 15:51:42 上海滨海古园 904

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2020清明



 话 



 祭 



 礼 



——专家谈

 



---------------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今年的春天是一个不寻常的春天,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活动轨迹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时当春暖花开,不能惬意旅游览胜;时当祭扫时节,不能前往墓园现场祭扫。这都是为了疫情防控,为了人们的安全健康考虑。作为传统节日之一的清明节,一直都是生者对逝者寄托思情的时节,由“寄”到“祭”,承载着中华民族对亲情、对家庭的情感本质,也体现了炎黄子孙对家族归一的重视。


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清明节期间,让我们以“祭”开话,和大家畅聊“祭礼”的几种形式。



首篇,让我们通过民俗专家和学者的视角来了解一下“祭”的意义以及现代殡葬文化的“祭礼”的诠释方式。



祭 礼



“祭”本义即向神灵、祖上献上供品,并举行仪式,表示崇敬、祈求保佑。后来演变为一种对已故之人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即为“祭礼”。




我国文化习俗中的四大礼制分别是:冠礼、婚礼、丧礼和祭礼。《礼记》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就是说祭礼是最重要的礼节。因为这个祭礼是让人发自内心的去做,不是外在的力量强迫人去做什么的,让人敬畏天地,不忘祖先,发自内心的祭奠,则一定会得到上天的赐福。


祭礼之情重义隆,情感也必然铭记于心,但深情告慰未必要限时而发。所谓告慰,即告之,让其感到安慰。重点在于以祭扫寄托哀思,缅怀先人恩德,以告慰在天之灵。换言之,祭扫重在情感表达,若无特殊原因,时日和形式皆可次之。


清明时节

Spring

comes




可见,祭礼涵盖了很多情感因素,通过对逝者的感恩、尊敬、礼遇,从中折射的是对生者、对自己的珍视和自尊。在墓园,人们看到千万个逝者排列成的“墓碑方阵”,他们各有峥嵘岁月,精彩纷呈,如今都已归于寥廓无见、寂寞无音,岂不让人倍感生命之可贵。


所以说,祭礼既是精神告慰又是礼敬生命。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祭”包含了哪些人文情感?其社会价值认同感又如何?现代殡葬“祭礼”的诠释方式又有哪些?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专家和学者们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




完颜绍元:《四时祭扫》







众所周知,扫墓的本义是祭祀祖先。《易》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所以古人最重视祭天和祀祖。对于全无一点权势可恃的老百姓而言,祀祖的意义不仅是报本返始,不忘所自,还是最实惠的祈福之举,因为同所有意念中存在的神灵相比较,只有祖先才是实打实地通过代际传递,与自己骨肉相连、血气相通、情感相应的,故祖先的护佑值得信赖。


怎样才能获得祖先的赐福呢?生前孝养,殁后祭祀。儒家对祭祖的讲解连篇累牍,基本原则之一是不失其时,就是在朔望、节令、生卒等一系列时序的节点上,都有相应的献祭祈报活动。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春夏秋冬季节之祭,所谓“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熟,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此言不失其时,以奉祭先祖也”(《春秋繁露·四祭》)



秦汉以还,墓祭活动渐呈从民间向庙堂浸染,祭祀时间也渐趋相对集中。大体而言,春祭以正月半为多,秋祭在七月半为多,夏祭以夏至为多,冬祭以冬至为多。


由元宵、端午、中元、祈圆分别担当的“四时祭扫”皆源远流长,理念、文献、习俗、特色,莫不兼备;其中“祈圆节”其实就是传统民间祭奠节日“十月节”(或“十月朔”、“十月朝”“寒衣节”)传统与新时代精神的融合,之所以将此节定在十月十日,只是依据民族习惯,喜欢使节日的月序与日序相同,如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折射出中国人祈求十全十美、圆融完满的心理。


编者:古有春夏秋冬“四时祭扫”,今人沿袭传统“适时而祭”,都为祭之以礼、圆之以情。


专家介绍



完颜绍元——民俗学专家

上海书店出版社编审

研究方向:历史与民俗文化

著作:《中国风俗之谜》等专著




刘建鸿:《孝亲恩, 铭心祭》







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基石就是血缘伦理。道德社会化过程是“由己及他”,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少吾少以及人至少”,先体会了对父母的敬爱然后能推及他人;个人的修养遵循从“小我”到“大我”,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从修身做起,而修身的根本就是人伦;甚至国家的政治权力架构某种意义也与人伦同构,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的关系正比同于父子。


由此,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孝”,孝被认为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礼记·中庸》中说:“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已如事存,孝之至也。”意思是孝应该在生前敬爱父母,死后敬悼。


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已如事存,孝之至也。——《礼记·中庸》



血缘人伦联结着中国人的身份认同,而共同“探望”逝去亲人的祭悼仪式,满足了人缅怀亲情的需要并给参加者予家族身份确认。尊崇、祭悼共同祖先对维系、凝聚同族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远迁他乡的族人也有着“根”的意义。


编者:祭礼的对象通常是长辈父母,这源于中华民族对亲情的重视度和对家族的认同感,也深深透露着对“根”的眷恋。


专家介绍

刘建鸿——博士

华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致力于积极教养的普及和推广。积极教养是积极心理学在教养领域中的应用。


丁长友:《怎么理解“祭如在”》

祭、或祭扫,是我国人民传统的优秀文化,是一种具有3000年历史的礼仪文化。历史上人们上坟祭奠,先要整理清除荒草野蔓,周遭污秽,故先要“扫”。在形成一个相对清洁的环境中,再进行“祭”,这一活动统称“祭扫”。

“祭扫”活动由来已久,先贤孔子曾说“祭如在”,人们对这句话有两种理解,其一是进行祭扫活动要如同侍奉真正活着的人一样,要绝对的仿真,逝者在世的时候如何生活、如何消费、有什么喜好等要一一模仿到位。于是焚烧纸钱,如今还添加了金元宝、美钞,极端追求逝者“如在”。


思亲祭祖 访春踏青

另一种理解是如果逝者还有人纪念、缅怀、追思,那么逝者就如同还在,他(她)还活在人们心中,虽然他(她)的自然生命终止了,文化生命、社会生命依然存在,个人觉得后一种理解才是更为合理深刻的理解。

编者:现代祭礼除了要讲究“礼”祭之外,更要注重祭礼本身是传承先人优秀精神文化的实质,加以净化和传承。


专家介绍

丁长友 ——上海同济大学教授

研究方向:公共关系、市场营销、殡葬文化

著作:

1、《用户心理与行为》、《大众经营心理》、《企业领导十题》、《广告传播学》、《企业领导辩证法》等著作。

2、《花篮文学》、殡葬学科丛书《殡葬公共关系学》及殡葬文化研究著作若干,并在《殡葬文化研究》上发表文章近200篇。


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网祭”好处多,前程应无恙》

其实,从理想状态来看“网祭”,其存在意义和发展前景,怎么说好都不为过。2004年,民政部专门发文倡导和鼓励“网络祭扫”等形式。可见“网祭”的诸多好处已经引起管理层的高度关注,它主要体现在:


一、节地、节能、环保

沪上殡葬用地属于稀缺资源,目前推出的节地葬式有海葬、壁葬、塔葬、花坛葬、植树葬、草坪葬等,但是这些葬法再怎么节地,总会或多或少占用一定的空间,即使骨灰撒海,也得保留一块供祭扫的纪念碑。网上公墓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不占物理空间,祭扫时还可以足不出户,远程登陆,既节省时间,又节省道路资源和宝贵的能源,不污染环境,随时随地想去就去。


二、传承人生文化

现代殡葬改革是以不留骨灰为目标的革命,不留骨灰留什么?留下精神的东西,留下生命文化无疑是我们的最佳选择。网络海量的储存空间为我们的这一选择提供了无限可能性。生命是一个过程,人在物理空间中消失后,过去,亲属们只能在脑海里或靠分散的资料还原逝者的音容笑貌。通过上传,将逝者的照片、视频、声音、文字等集中起来,网络的多媒体技术可以还原逝者各种信息,让逝者的精神伴随虚拟的形象得以延伸。


三、两界互动逼真

“网祭”除了可以模拟传统的方式外,想象空间非常之大。如果在网上创建一个虚拟的城市或者小区,让电子数据构成的逝者在那里像在世时一样生活着,亲属可以随时与其进行互动,包括与逝者对话,给逝者打扫房间、添置用具等,那么这样的互动就会更逼真。其实这样的“奇想”并非空穴来风,借鉴现代网络游戏的技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编者:“网祭”是现代人对文明祭礼的尝试,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们的习俗和思想文化正在走向多元,同时,网祭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殡葬改革的方向,有着传统祭礼不可比拟的诸多优势。


丁长友:《墓祭活动的类型》

墓地祭祀是目前最普遍的祭祀形式。也是各种祭祀风俗竞相展现的场所,暴露的问题也最多。现有墓地祭祀形式其实完全可以改善。我们应秉持先进的殡葬理念,注入新的殡葬文化元素,既可以使祭祀活动更简洁,又可使其更有意义,更具有美感。不少市民正在以自己先进的文化理念创造出若干种很好的祭祀方式,现介绍如下:

(向上滑动启阅)


①简约祭

依据祭祀活动最基本的几项要素,怀着真切的缅怀之情,辅以简单的瓜果、点心进行墓地祭祀。仪式毕,应将果品、糕点、饮料全部带走,收拾干净,保持墓前整洁。鲜花可留置,以美化环境,让其芬芳艳丽愉悦亡灵。


②诗文祭

在简约祭的基础上,增加缅怀纪念诗文的宣读和朗诵。声情并茂的诗文诵读,既是缅怀情感的直接流露,又是最好的家庭文化传承教育。


③花语祭

花语祭也是在简约祭的基础上,强化利用花语的特殊功能以表达对先人的敬重。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倡导的“五以五代”殡葬新风中,就有用鲜花蜡果替代香烛的要求。花语的运用中应注意花语不是绝对的,不同地方、民俗对花语的理解大不相同,甚至相反。所以应关注使用场合。


④音乐祭

音乐祭是在简约祭的基础上,强化歌曲和乐曲的功能的祭祀方式。音乐祭能充分表达祭祀特色和逝者个人的特点,可以充分展现祭祀活动的美感效应。


⑤遗物祭

在特殊情况下,遗物是表达缅怀祭祀情感的重要依托,也是最能表现人生文化特色的祭祀方式。遗物祭要选择具有深远意义,能展现逝者人生文化的物品。


⑥生平回顾祭

既符合简约祭的基本祭祀环节,又能突出地回顾先人的生平事迹。生平回顾祭,在有晚辈参加的情况下更为合适。


上海同济大学教授 丁长友

编者:祭祀活动究竟如何进行?把祭祀活动搞得越来越繁杂,并不会真正拉进和先人的“距离”,祭祀活动应该不拘于形式而重视文化传承,才能真正实现缅怀先人的愿望。


编后语

祭礼,从本质上来看,是敬重神灵,祈求福报的行为;重视祭祀祖先,是中华传统显著特点。这是因为其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其意义是慎终追远,更表现源远流长。


声明:

本篇专家观点内容节选自《殡葬文化研究杂志》

2014年第2期:四时祭扫的历史记载和民俗传统

2006年第6期:祭悼的形式与心理文化功能

2009年第2期:“网祭”能否改变我们习惯的祭扫方式

2014年第1期: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祭祀方式

 

下篇预告:

同济大学丁长友教授讲授中华传统祭礼之家祭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