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之风盛行,关于公墓文创,我们也来开开脑洞
文创之风
关于企业发展有一个经典观点,那就是一流的企业做文化。当下,文创产品风靡各行各业,便是将文化融入产品,两者完美结合的最好印证。
带头掀起文创之风的是故宫博物院,之后各地方博物馆异军突起。虽然星巴克等经典品牌早已在产品中凸显文化元素,但之所以由博物院引发热潮,是因为它颠覆了人们对这类传统机构的刻板印象:文创产品使这些冷僻行业更亲民、更接地气、更年轻化。而这种突破传统的运作模式大获成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再冷僻的领域,只要脑洞开得到位,都有可能走进大众的视野。
文创产品,简单来说,等于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化性、艺术性和功能性的结合。所以,讨论如何开发,主要涉及到传递怎样的文化的问题。公墓的文化涉及企业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生命文化,以下分别进行分析。
企业文化。在融入时需要提炼企业文化的特点,巧妙设计,使产品体现出较高的企业辨识度。

地域文化。上海共有16个区,各区所在公墓都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可根据当地文化进行艺术融入和创新。如宝山的罗泾十字桃花绣技,徐汇区的剪纸文化、卢湾区的灯彩艺术等。


民俗文化。即各大民俗节日和习俗。如上海有在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滨海古园就曾通过网络征集清明节吉祥物设计稿,在清明文化节时推出各种尺寸的青团娃娃,广受客户欢迎。
生命文化。这是公墓独有的文化资源属性。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形成独一无二的生命文化。在这个强调个人权利和感受的时代,定制成为趋势。从出生到坟墓,人们更注重个性化、定制化的物品来表达自己的品位、个性、爱好、观点、成就。因此,传递生命文化将是公墓文创产品的重要方向。

具体到产品上。
首先是墓碑。逝者离开世界,墓碑成为标志其过往的一个重要符号。如何使传统的墓碑成为一个既承载生命文化信息又富有艺术感、并落实到具体安葬功能的墓碑,是在进行墓穴产品设计时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滨海古园现有的艺术墓中,有小提琴样式的,有笔记本电脑形状的,本质上其实就是文创产品。
其次是纪念型产品。如为逝者制作一部人生小电影,凝练一生的经历和体验,传承后世子孙;家属在预约落葬时定制一本个性化的留言簿,供参加葬礼的人在落葬当天留言致意;家属为向前来送行的人表示感谢,赠予一份别致的回礼。

讨论公墓文创,还涉及到名人相关文创。名人生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沪上的几大墓园,坐落着一定数量的名人墓或衣冠冢,在重要的纪念日里公墓会联合名人生前所在领域的相关机构举行纪念活动。在这样的场合,可联合这些机构共同推出相关文创产品,如纪念邮册等,以传递这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并实现文创产品开发的跨界合作。
上海的国际化发展带来文化大融合,带来市民对新事物的广泛包容,人们从以前的讳言生死到如今的理性坦然,使我们对探讨公墓文创产品的开发有了更多的信心。而文化百花齐放,技术日新月异也使公墓开发形式多样的文创产品有了更多的可能。文创产品在公墓行业的发展创新,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