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岂能不讲礼
近日追剧《清平乐》,单单是里面轮番出场、灿若星辰的士人贤达已让人目不暇接,更别说精美的服饰、考究的道具、哲理深刻的台词、交锋激烈的廷议,无不含蓄隽永,韵味悠长。
这其中,让我感到最撼人心的,是大宋君臣言行中时时显现出的“礼”。
第五集,宋仁宗生母李宸妃病逝,将以宫嫔之位下葬,因为此时宋仁宗未知宸妃的真实身份。八大王于是向皇帝说道:“何为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获知真相后的宋仁宗旋为生母“丧不成礼”而痛心疾首;
第六集,大学士吕夷简闻知刘太后不让宸妃“从西华门出丧,凿垣而出可以”后,两手一摊,大惊道:“凿垣而出?凿垣非礼啊!宸妃岂可草草下葬?”最终,以一品大礼让李宸妃在洪福寺停灵,举国致哀;
第二十六集,皇储赵宗实点评梁怀吉误送御赐玉爵时说:“礼主敬,不敬便是悖礼!乃大过,当重罚,以儆效尤。”福康公主徽柔为怀吉抱不平,恃宠而骄,自责“莽撞失礼,请爹爹和老师责罚。”
这一件件逢礼必争的事情,一个个作揖拱手的姿势,让人看了心旷神怡。孔子在《论语》中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联想今日社会,言辞粗鄙、行为窳劣者,所在多有。两相对照,不由得心生感慨:难道今人真不及古人哉?
近年来,古园积极响应民政部文件指示,挖掘自有文化资源,为建立生命文化教育基地而全力以赴。从墓型设计到安葬过程,从管家式服务到代客祭扫,无不将礼仪文化融汇其里,彰显其外。
完整的殡葬活动,应该包含丧礼、葬礼、祭礼三大环节。要求从业者增强文化素养,提供有礼服务,针对大众(家属)的心理需求,用文化的、柔性的、个性化、温馨化的方式表达对故人的思念,让殡葬活动不再是件可怕的事,而竭力让故人有尊严的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回顾传统仪式里的黑白遗照、告别会场,色调大多是黑的,气氛是压抑的,情绪是悲伤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跳脱传统的阴森害怕,利用新的思维来改变传统、规划葬礼、祭礼。我们规划的核心就是要“简单、温馨、有意义”,就是要讲礼!通过以礼为重的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服务流程,让家属在面对这最后的一刻,能够把内心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让葬礼、祭礼变美。
礼仪是门深奥但又值得去研究的科目。随着时代变迁,礼仪风俗习惯慢慢的简化,人们在视觉设计上,就更有自己的主见,希望摆脱传统,摆脱禁忌、害怕与迷思,尤其在亲人告别会场的布置更是希望以庄严、温馨、简单但又有创意的形式来呈现。
抓住大众这一心理需求,古园在葬礼、祭礼环节规划上创新实践。殡葬活动的创新不一定要做大,应该从小细节延伸至大设计,一张照片、一张小书卡、一本传家宝典……只要设计出符合文化特征、适合时代潮流、贴合逝者个性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以诗词追思、图像回忆达到悲伤辅导、教化社会的意义,一定可以让逝者真正得到尊严与安息,让家属亲友收获感动且久久难忘。讲礼就是要讲教育,教育大众用感恩及追思的心面对死亡,了解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是完整人生文化的一部分,让生者重新思考生活的目的及生命的意义,进而更珍惜生命、享受生命。
殡葬业是一项“认识生命 尊重生命 服务生命”的行业。让大众了解死亡并不困难,让大众接受新事物,特别是殡葬活动新事物,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古园正在摸索这条讲礼的发展道路,不达目标不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