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动态

疫情,是考验,也是契机

2020-05-01 11:29:59 滨海古园 668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人类生存环境的剧变,继而带来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改变。改变涉及各方面,其中包括人类社会活动之一——殡葬。这些变化,在清明节祭扫高峰期,得到集中强化。本文结合对滨海古园清明期间的工作观察,尝试归纳疫情带给公墓行业的几点影响:


一、绿色殡葬理念得到大规模、高品质普及

每年清明高峰期,虽有政府和公墓全力分流,但扫墓人数依然可观。为此,公墓集中精力疏导人流,快速完成服务,避免客户滞留。因此,客户和公墓间交流有限。


而今年被迫限流、限速,减缓了清明的节奏。此外,疫情改变了服务形式,客户需要与公墓间进行比往年更多的沟通。这个沟通的时间,对公墓来说,既是提供服务的时间,也是作宣传引导的良机。以古园清明期间推行“禁燃”为例(禁止焚烧锡箔、纸钱等),客户入园需要经过多环节检测,每个环节都会有工作人员予以提醒,客户配合度非常高。这当然与疫情教会人珍爱环境有关,但不可否认,高频次交流提升了宣传效果,这将带来深远的社会影响。


二、公墓与客户间出现前所未有的高频、良性互动

很多市民与古园工作人员只有“一面之缘”。虽然古园长期通过公益葬祭、进社区、进校园等方式承担社会责任并取得良好效果,但辐射范围有限。此次疫情,影响到每个个体,客观上也让古园有机会走近每一位客户。清明期间,古园为园区所有逝者举办清明集体公祭活动,并将活动视频通过公众号推文呈现给客户。客户纷纷留言,感谢古园“雪中送炭”,解了“燃眉之急”。


此外,古园提供数量可观的公益代客祭扫服务。党员干部一齐上阵,代客户祭扫,将祭扫照片传给客户。这些“患难”时期的暖心之举,“具体到个人”,精准而深入人心,向公众展现了公墓行业对防疫责任的担当,对民生需求的关注。古园此举得到客户温暖回应,数量和频次超过往年,企业公众号用户人数呈多倍增长。



三、多方位推动殡葬行业互联网+进程

“互联网+”的概念和模式早已普及各行业,2018年民政部推出“互联网+殡葬服务”方案,公墓信息化程度有所提升,但结合的形式、程度相对有限。大部分客户对公墓推出多年的网络祭扫、代客祭扫等服务心存无感。没有尝试,那么互联网所特具的“便捷、高效”等优势,就无从验证。


此次受疫情限制,公墓不得不将更多服务转向线上。很多客户也第一次尝试通过网络预约、订购服务。这是一次大规模“试用”。按照市场规律,如果用户体验良好,那么网络祭扫、代客祭扫将会作为墓地祭扫的补充形式。在不影响传统孝道文化传承的前提下,帮助人们超越时空限制,更充分自如地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公墓来说,在应对新服务形式的过程中,将现有的技术条件进行了调整、升级,对团队进行了培训。这些变化为后续互联网+的推进,作了技术更迭、团队培养和客户培养。







疫情,打乱社会发展的正常节奏,人类出于适应的本能,必然要进行及时的调整。疫情当下、疫情之后,行业何去何从,殡葬领域也当有自己的思考和抉择